2010年-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.1級地震
來源:科技日報
朝陽初起,4月14日的第一縷陽光透過云層照耀在當代山上,俯瞰去,一座新玉樹恢宏而生。
玉樹地震遺址紀念館前的石碑,時間永遠定格于2010年4月14日。十年過去了,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下,在人民子弟兵及社會各界的援助下,一座嶄新的玉樹在青藏高原傲然挺立。
玉樹,究竟處于怎樣的地震帶?玉樹地震和汶川地震究竟有沒有關聯?十年后的今天,面對地震,科學能夠做些什么?
針對這一系列問題,青海省地震局副研究員屠泓為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。
玉樹處于特殊地震帶
2010年4月14日,青海玉樹發生了震級為7.1級的強烈地震。突如其來的天災令這座高原小城幾近化為廢墟,2698人因此失去生命……
為什么會發生在玉樹?屠泓為表示,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玉樹7.1級地震就發生在巴顏喀拉塊體南邊界甘孜—玉樹—風火山斷裂帶上。甘孜—玉樹—風火山斷裂帶是青藏高原中東部的一條大型左旋走滑斷裂帶,同時也是羌塘塊體和巴彥喀拉塊體的重要地質邊界。巴顏喀拉塊體是在印度洋板塊向北推進的過程中形成的二級塊體。這個塊體的邊界區域先后發生過多次7級以上地震,而玉樹地震就發生在相應的一個破裂空段區域。
“玉樹7.1級地震前兩個小時多還發生了一次4.7級地震,這次地震被認為是前震,研究認為這次前震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。隨后興起了前震識別研究的熱潮,當然前震識別的難度仍是非常大的?!蓖楞鼮檎f。
查閱資料不難發現,巴顏喀拉塊體邊界還曾經發生過不少震級更大的地震。屠泓為介紹,玉樹地震發震的區域環境為巴顏喀拉塊體南邊界,巴顏喀拉塊體北邊界為昆侖斷裂帶、南邊界為甘孜—玉樹—風火山斷裂帶,東邊界為龍門山斷裂帶。近30年來這個塊體周邊強震大震發生頻率較高。其中最有影響的地震為1997年瑪尼7.9級地震、2001年昆侖山口西8.1級地震、2008年汶川8.0級地震、2010年玉樹7.1級地震等。
玉樹與汶川同在巴顏喀拉塊體
2008年5月12日,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地震,相距不過兩年后,青海玉樹再次發生強烈地震。兩者究竟是否有關聯?
“肯定的是,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確實有關聯,因為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都發生在巴顏喀拉塊體的邊界上。汶川地震在塊體東邊界上,玉樹地震在塊體南邊界上?!蓖楞鼮檎f。
屠泓為表示,印度洋板塊向北邊推擠的過程中,形成了非常多的次級塊體和斷裂帶。在這種地球動力學作用下形成“物質東逸”,進而形成了巴顏喀拉塊體,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地震。地震的發生是能量積累達到一定狀態后的一個快速釋放的過程。相關人員對汶川地震研究表明,在同一區域再次發生8級以上的地震,可能需要3000年到6000年的能量積累。
屠泓為認為,不同區域,因構造狀態不一樣,其能量積累的速度不一樣,地下介質結構也不一樣,它的破裂臨界值也不盡相同。不同區域的能量積累過程,所表現的狀態也是不同的,好比一塊木板,我們在給它加力的時候,它會慢慢變形,達到臨界狀態的時候,木板會從某些脆弱區破裂,破裂時就相當于是一次地震。
十年后,科技力量為地震研究賦能
記者從青海省地震局獲悉,十年間,青海省地震系統對一些重點區域的地質構造、地震小區劃做了大量研究工作,尤其為玉樹重建等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。
在地震監測方面增加了測震臺網和地球物理場觀測臺點的密度,進一步提高了監測能力和數據觀測能力。地震會商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得到了較大的提高,一般4級以上地震發生后30分鐘就可以作出震情趨勢的初步判斷,震后2小時內就能完成第一次正式會商會,并形成會商結論。這為政府應對震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,也為社會穩定提供了科學依據。
“成功的地震預測預報,尤其是短臨預報仍然是世界性的難題,但作為地震人,我們一直在盡心盡力地探索地球奧秘和不斷總結經驗教訓,以期在下一次強震前后做得更好?!蓖楞鼮檎f。(記者 張蘊)
本文來自投稿,不代表本人立場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seethenewyou.com/dy/64207.html